中专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——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教学创新纪实
发布:admin 浏览:6774次
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,中专和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不仅招生难,而且学生就业更难。然而在河南郑州,却有这样一所中专学校,2003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.7%,而新生入学报到率则是98%。创造这个奇迹的,就是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。
半个世纪以来,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河南建设系统,中层以上领导、管理及技术人员多半以上毕业或在该校系统培训过。他们中有的成为省辖市领导岗位上的决策者;有的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掌舵人;有的成为省市机关的骨干力量;有的成为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;更有带领团队取得国家建筑施工最高奖——鲁班奖的优秀项目经理,他们以实绩彰显出母校所给予的文化和专业底蕴。学校也因此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、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、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先进单位、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等。
素质教育 育人为本
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,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,能够立于不败之地,屡创辉煌,成功的奥秘何在?校长李宏魁说:“以教学为中心,以‘升格’发展为主线,以大力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、实用型建设人才为目的,全面推行素质教育,这是河南建筑工程学校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规模发展,为实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,也为建设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。该校抓住这个契机,瞄准了生机无限的实用型人才这一亮点。河南是建筑大省,在创建大郑州的热潮中看到了企业用工最大的缺口所在——高层次实用型人才。为此,他们把办学目标锁定在培养一大批适应综合职业能力要求、适应企业发展要求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上。
学校还多方筹资,通过软硬件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活动场所,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。一方面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改造了300米环形跑道、足球场、篮球场、排球场和羽毛球场,完善了体育设施。建立了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校园网,设有多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,使学生的文体活动有了硬件上的保证。另一方面学校充分注意育人环境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育人的标语和警示,教室内有勤学深思、创新超越的提示语,学生食堂内有节约粮食的标语等等;综合楼前独具建校风格特色的校训碑,“德建广厦,学筑业基”八字校训,无时不在地警醒着每一个建校人严格自律、从我做起。
开拓创新 教学至上
中专学校的竞争异常激烈,为了建设一流学校,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创办一流学校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。把升格组建“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”确定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。有了这一个核心目标,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提高管理水平、提高教学质量,扩大培训规模、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。
近期,经河南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,学校多方筹措资金2500多万元在郑州市二七区马寨征地600亩作为新校区用地,建设总投资约2.3亿元,建设规模22万平方米,计划在校学生1.2万名。学校拿出90万元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对新校区进行了规划设计,分三期建设,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。预计2005年达到3000人,2006年达到6000人,2008年达到1.2万人。
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,学校加大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,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。学校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实习设施。共有物理实验室、普通化学实验室、建材实验室、土工实验室、水暖实验室、力学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。根据社会经济、建筑科技与建筑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学校经过多方论证大胆改革了专业设置,形成了大规模、涵盖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类专业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恢复了“给水与排水工程”、“建筑经济与管理”专业的招生。先后增设了“工程测量”、“建筑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”、“电气设备安装”、“市政工程施工”和“计算机及应用”及“水暖通风”等新专业,加上学校原有的“工业与民用建筑”、“建筑设计技术”、“建筑装饰”和“村镇建设”等专业,学校新开专业数已达23个。
鉴于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师资力量强,学术氛围好,河南省建设厅把施工员、预算员的培训工作也放在了该校。这样基本形成了建设类专业门类齐全的教学体系。为适应当前的继续教育和新的教学工作的需要,他们还设立了远程教育科,设立了重庆大学、天津城建学院和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河南教学点,开设了普通高职班和高校联合开办的3 2分段制高职班。为全面落实规范化管理,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,配合“升格”需要,他们又全面进行了ISO9000标准惯标认证工作。
双管齐下 广聚英才
一流师资是办学之主、兴校之本。只要是学校和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,学校都不拘一格,广开“才”路。一方面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,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。
李宏魁校长对此十分重视,他强调:“强化师资队伍、学历职称结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”。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,制订了内培外引计划,为学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从制度上有要求,时间上有保证,经济上有支持做起,对现有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求在5年内全部拿到硕士学位,制定并实施了《在职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奖励办法》、《双师型教师奖励办法》、《硕士、博士引进和奖励办法》等,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再教育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竞赛,增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,从而促进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。与有关大学联合在学校设立硕士研究生教学点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;对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、硕士学位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。
李宏魁校长说:“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结构合理、各项功能齐全、办学条件完善、师资力量雄厚、科研水平较高的省内一流、全国知名的学校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!”毛润山 谷遂群 程洪涛